搜一下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热门文章 > 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-企一网

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-企一网

2020-01-06 10:34:11 标签: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


楼市气氛,如这冬日般阴冷鬼魅。

12 16日,福晟集团与世茂集团就股权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双方将在地产、建筑、物业等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,据传世茂收购其40%的股权后,成为福晟大股东。

今日,阳光城与协信控股集团谈判股权收购一事被确认属实,谈判已经进入最后阶段,业内猜测,本次应该是整体收购。

一周内,2 宗重量级并购,就像前年万达宣布退出房地产市场,来得太突然。

这并不是早几年大品牌与小房企之间“大鱼吃小鱼”的故事,两宗并购被不少人形容为 “大鱼吃大鱼”。

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

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   图一

1

缺钱,只能被吃掉

2017 121日,福晟集团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,并更名为福晟国际。

此时的福晟,喊出“ 要在2016 年至2025年十年之间实现总计1.68万亿元销售”的口号。

当然,他们是有底气的,这两年里,它是楼市当之无愧的“黑马”。

2016 年,福晟从百强开外升至行业第57位,2017年又跻身TOP50,拿下第48强的席位。

去年,福晟集团曾透露,公司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约5500 万平,总货值达到8100亿。虽然与克尔瑞统计的4760亿元的储备货值数据有一定出入,但如此规模也让大多数同行羡慕。

或许野心未必不是好事,只是过去的高举高打,在市场遇冷时便成为生存隐患,规模扩张带来的是负债压力。

时也运也,总之“财务危机”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。据报道, 福晟债务规模已接近 600亿元, 对于一个年销售尚不足700亿的房企来说,在融资成本和行情态势的双重“打击”下,已几乎是无力回天。

“找钱”,是福晟的必然。当然,“闽系”兄弟世茂算得上是及时雨,即便是憾失大股东地位,至少,为他们的未来,还保留着一丝可能。

协信就没这份运气了。

2015 年,协信喊出了“双千亿”目标,这里所谓“双千亿”,是指轻资产和重资产都达到千亿规模。

但诡异的是,从协信新战略转型的2015 年起,它在全国房企中的排名却节节后退。

2014 年,协信在全国房企销售额中的排位是第48位,2015年降至第77位,2016年跌出百强榜单之外,2018年协信重回百强,排名第88位,2019至今排名再度滑落至100名。

排名退步的背后,或许是方向或操作的问题,但必须面对的后果是财务压力的剧增。

协信公司债券2018 年度报告显示,2018 年协信远创资产负债率为79.34% ,较2017 年上升1.73%

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

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   图二

此外,截至2018 年末,协信远创的现金及等价物余额较2017 年缩水超过50%,为24.64亿元,货币资金为30.29亿元,同比减少49.42%

作为对比的是,截止2018 年底,协信远创的短期借款为38.53亿元,另有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91.05亿元,这意味着协信远创存在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。

近几年,协信也曾尝试多种融资办法,比如2017 年时,协信远创曾获绿地战略入股50亿元,而今年新加坡城市发展集团曾宣布以“股权+贷款”的方式斥资55亿元入股协信远创。

但,还是没有避免协信最终整体转让的境地。玩味的是,曾经“搭把手”的绿地,今年似乎也遇到了“逆水寒”。

或许,大家日子都不太好过,比的是谁先撑不住吧。

2

撑住,未来就是你的

想撑住,的确很难。

经济学家马光远说,未来中国,将只有20%的开发商活下来, 80%的开发商都会死掉 。

融创掌门孙宏斌曾说,“我估计在五年内,这个行业的前五名能占到 30%”。

近年来,从拿地到融资,从开发到销售,中小房企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已成不争的事实,一组数据是,2017 TOP100的房企份额才突破50%,而两年后的今天已经到达67.2%

或许这便是福晟、协信们大跨步冲击千亿的原生动力:行业的集中度越高,生存线便随之水涨船高,“千亿”或许就是他们心中的安全数值。

但是,他们用实际行动再次证明步子大了容易那个啥,止步不前是死,急速扩张也是死,对于那些生存线以下的房企来说,或许比长沙的冬还要难熬。

近日,中央再度强调“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”,意味着至少在一段时间内,“稳”依然是楼市的核心词,类似 2016年去库存的“历史机遇”,短时间内不会重现。

反映在楼市,就是去化周期的拉长、回款压力的增加、以及利润的下降——这些,几乎都是房企核心的生存指标。

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

房地产大鱼吃大鱼,谁会是下一个?   图三

当然,这里并不是说要搞死房地产行业,而是那些准备不足或持侥幸心理的房企们,在大潮之下,将会更加艰难。

何况,抛开市场“量”的维度,对资金有着重度依赖的房地产,融资正日益艰难,成本越来越高。

在房地产贷款增速连续回落近16 个月,同时其他渠道融资也在收紧。银行、信托、租赁等渠道,全面对房地产行业的放款加强监管。

所以,未来的房地产是个“大者恒大,强者恒强”的时代, “大鱼吃大鱼”的现场秀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
那么,谁会是下一个?